如果被盗,不可能换脸、换眼睛、换手掌
作者/ IT 时报记者 潘少颖
(资料图)
编辑/ 林斐 孙妍
这段时间,618 逐渐进入高潮,大家一边 " 薅羊毛 " 一边 " 剁手 ",清空购物车,助力快递小哥。
实际上," 剁手 " 不仅会发生在电商大促期间,现在可能真的要时刻保护自己的手了,因为 " 刷掌支付 " 来了。
此前,腾讯宣布推出微信 " 刷掌 " 支付,在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已经实现了。根据腾讯的说法,刷掌支付未来会普及,会在很多场景上使用,比如与交通卡、会员卡、校园卡、门禁卡等绑定,刷掌验证身份就能进行支付、入门、签到等,目前正在逐步邀请商家联合打造更多刷掌的应用场景。对于刷掌支付,有网友调侃说 " 我挥一挥手掌,钱就刷走了 "" 出门在外必须握紧拳头 "。
图源:微信
虽然是调侃,但或许真的会成真。
刷掌支付的发展模式像极了刷脸支付刚刚兴起时的样子,带来了支付技术的新体验,此后星星之火开始燎原,逐步在各种场景落地,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支付方式。
刷掌支付并非新生事物,2018 年,日本信用卡公司 JCB 开发过一项刷手支付技术,2020 年 9 月,亚马逊发布手掌掌纹识别技术 Amazon One。在国内,汉王科技、远方信息等公司也在进行刷掌服务相关的布局。
但是,刷掌可能会面临和刷脸一样的问题,所带来的生物信息识别风险不可小觑。有不少报道表示,在刷掌支付时,设备读取的是手掌中皮下的血管纹路,和指纹的表皮纹路识别相比,更安全,比刷脸支付更难以伪造,而且支付过程无接触,更加卫生。
生物信息作为识别的一种方式,虽然非常方便,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在于其是唯一的、不可篡改的、裸露在外的,如果被盗,生物信息的主人没有任何退路,不可能换脸、换眼睛、换手掌。在安全与便捷之间,安全显得更为重要。至少,用最原始的密码,一旦被盗,还有挽回的余地。
回到刷掌支付,虽然根据官方的说法,这样的识别技术比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先进了一点,来得更安全一些,但盗取生物信息的技术也在进步,未来能确保刷掌支付一定安全吗?一定没有被盗取的风险吗?
图源:pexels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前,公安部门发布过几起由 AI 变脸、变声引发的诈骗案件,因为变脸、变声效果非常逼真,在短短的时间内,受害者就损失了几百万元,技术的发展程度不可估量。如果自己的手掌信息被盗取,恐怕 " 剁手 " 也来不及了。
根据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处理个人敏感信息。手掌信息也是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也不能游离于个人信息保护之外。
现在,人们保护个人生物信息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有分析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暂先不论方便程度和使用场景,用户对个人生物信息、个人隐私、数据安全都有了更多的关注,现在大范围推广刷掌支付,让大家去注册自己的掌纹,可能接受度并不高。
生物信息时代不可逆,在不少领域,对生物信息的确有需求,生物信息识别也在成为各家企业发力的重点之一。所以,这对相关机构在采集、存储和传输个人生物信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必须更加谨慎。比如采集生物信息时要遵循 " 最小必要 " 的原则,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立场,在应用到商业场景时也要守住安全底线。
现在,指纹支付和刷脸支付已经较为普及,刷掌支付相对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区域,对企业来说,越是空白的领域越能挖到第一桶金。但如果抱着这个目的大肆开拓刷掌支付市场,恐怕不久的将来就会 " 翻船 ",也不是整个行业的长久发展之计。
脸庞、虹膜、手掌……人身上的几乎每一个可以作为生物验证的信息,都在被一一攻破。这些看似非常可靠的 " 身体密码 ",有时也会脆弱得不堪一击,而作为生物信息的拥有者,有时也无能为力。一旦被盗或者被攻击,这些裸露在外的生物信息无法受到保护,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所以才会出现有购房者戴着头套进入房屋销售公司的有趣现象,央视的 315 晚会也曾报道过,线下门店里的摄像头可以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人脸识别,捕捉、记录人脸信息。
想说的是,在一些非必要的情况下,希望能放过老百姓的 " 身体密码 ",没有人愿意戴着头罩、眼罩、手套,全副武装才敢出门吧!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微信 pexels 东方 IC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标签:
如果被盗,不可能换脸、换眼睛、换手掌作者/IT时报记者潘少颖编辑/林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自学古筝能学会吗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
近期四川成都突然到来了一批国际友人,虽说对于成都来说这种国际化的大
一、市场总结 今日BACK结构月差企稳于200元 吨附近,持货商报价逐渐
1、全球100大集装箱班轮公司运力排名出炉根据Alphaliner最新公布的数据